在市場中,找到最具成長力的股票,并在其股價的最低點買入,在股價的最高點賣出,獲取其中最高的差價;當“黑天鵝”、“灰犀?!钡仁录蝗灰u來時,能夠在危機爆發之前全身而退,在黎明前的至暗時刻與離場者擦身而過。
以上這些都可被稱為:MarketTiming-擇時,是很多投資人竭盡心力,希望能找到獲得完美投資的路徑。
但真實的投資過程中,真的能夠如所愿,存在精準的擇時、完美的投資么?
時間是你的朋友,而時機不是、
在歷史的長河中,站在任意時點回首過往,在市場上下起伏的曲線中,一些短暫的節點顯得尤為重要,也被稱為—“完美閃電”時刻。它們分布非常不均勻,甚至與牛市還是熊市也并無太多關聯,但關鍵的幾天往往可以成就或是摧毀整個投資計劃。
數據可以帶給我們最直觀的感受。
有研究者統計了從1996年到2015年,長達20年里投資標普500指數的回報。如果在超過4000個交易日中,錯過了其中漲幅最大的十個交易日,收益率將從長期持有不動的每年4.8%下降至每年1.3%,回報僅僅相當于銀行活期存款利率;若錯過的是僅僅1%的最好的交易日,收益率將變為虧損4%,20年的努力將毀于一旦。
這一規律在A股市場中同樣存在。同樣在1996—2015年這20年的時間段中,上證綜指年回報率接近10%,但如果錯過其中漲幅的最大的5天,回報將下降至8%;如果錯過其中的40天,回報將變為-3.8%。
這些占比僅為1%的“完美閃電”時刻何時到來,沒有人能夠預知。但僅僅依據感覺、市場情緒而進行投資時,很有可能錯過那些市場突然出現的完美交易日,最終大幅拉低自己的投資回報。聰明且成功的投資人,會遵從長期投資理念進行投資,而不是試圖投機挑選最低點和最高點。
彼得·林奇曾表示,根據市場波動來買賣股票的行為實質就是擇時者。擇時者試圖預測短期市場波動和股價波動,并據此獲得盈利而退場。但是,沒有多少人可以用這種傻瓜都懂的方法真正賺到錢。
投資中的好時機與壞時機
剛剛結束的3月,美股經歷了連續四次熔斷,恐慌情緒在市場中蔓延。
但據美國證監會披露,巴菲特3月3日斥資3.59億美元增持了紐約梅隆銀行,增持后占紐約梅隆銀行股本比例超過10%。此外,2月27日巴菲特掌舵的伯克希爾斥資4530萬美元買入達美航空超97.6萬股,平均每股46.4美元。
按照目前走勢,手握現金旁觀市場已久的巴菲特似乎抄底抄在了“半山腰”處,不過秉承價值投資的巴菲特似乎也并不在乎一時得失,類似的案例在其投資生涯中也并非首次出現。
其實,在伯克希爾歷史上,也曾出現多次股價暴跌的至暗時刻。
第一次:從20世紀70年代開始,美國的股票市場出現了整體性的大幅下跌,伯克希爾公司的股票難以幸免。到1975年10月,股票價格從兩年前的90多美元被腰斬至每股40美元;
第二次:1987年發生全球性股災,伯克希爾的股價又一次受到較大沖擊,股價從每股4000美元跌至3000美元左右,短時間跌幅達到25%;
第三次:1990年海灣戰爭爆發,伯克希爾再度受到重創,股票價格從每股8900美元急跌38.2%至5500美元;
第四次:20世紀90年代末美國科網股泡沫破裂后,伯克希爾股價亦出現暴跌。
金融學教授AmitGoyal和SunilWahal追蹤了3400個美國機構投資者——包括企業退休賬戶、大學基金、工會基金等在1994-2003年十年間選擇和更換專業管理人的行為。結論很有趣,機構投資者通常因為管理人過去三年的超額收益優秀而決定雇傭,但雇傭后三年,這些管理人的年化超額收益迅速縮水,甚至不及業績比較基準。而解雇管理人也遇到同樣的狀況,那些因為過去幾年回報不夠理想而被解雇的管理人,解雇后的回報卻優于新雇傭的管理人。
再回到伯克希爾的投資中,如果投資人在其中任意一次危機之中退縮,也就不會再有之后的傳奇。自今年2月19日美股陷入劇烈波動以來,伯克希爾公司股價跌幅超過32%,這一次投資人又會做出怎樣的抉擇?
如何面對回撤?芒格已給了我們答案:如果你對于在一個世紀內發生兩三次或者更多次市場超過50%下跌不能泰然處之,你就不適合做投資,并且和那些具有能理性處理市場波動的投資者相比也只能獲得相對平庸的投資收益。
避免短期擇時,不要浪費任何一次危機
在人類文明發展史中,艱難困苦、危機時刻常常相伴,但歷史的車輪依然向前,并一次次從危機中走出。與之相應,從長期的角度,股市也伴隨人類的發展,在波動中不斷創出新高。
霍華德·馬克斯說“所有偉大的投資都始于令人不安的環境”。
2008年的全球金融海嘯已過去十幾年,但回首過往,依然極具參考價值。這一年的美國股市并非我們想象中的斷崖式下跌從年頭持續至年尾,甚至其中很多天都處于大幅上漲之中,其中四個交易日甚至可以躋身美國市場百年歷史的十大單日漲幅榜單之中。
很多著名基金,在當時的危機中選擇撤離,遠離風暴中心,最終也錯過了那些“完美閃電”時刻,導致獲得的收益遠遠跑輸大盤。
以下這張圖可以給我們帶來很多啟示與思考
事實上,主觀擇時存在諸多弊端:
1.擇時成功率低于50%。盡管市場存在很多擇時成功的案例,但那往往是“幸存者偏差”,運氣成分大于實際能力。即使是像老虎基金這種曾戰功赫赫的基金,也很難掌握擇時這件事。
2.擇時降低了資金的使用率。擇時意味著一段時間的空倉期,而這部分資金損失了賺取阿爾法收益的機會,在市場波動較大的情況下,損失的阿爾法收益將高于擇時成功所獲得的收益。
3.擇時不利于進行資產配置和風險管理。避免輕易擇時,避免押注短期的市場走勢,我們就又能避免一種虧損。
恐懼與貪婪,當前市場的一些決策依據
新冠肺炎疫情對全球經濟和股市的沖擊依然在蔓延,避險情緒依然濃厚。但我們認為,疫情的影響不會超過2008年由次貸危機引發的全球金融危機。
此時應以怎樣的心態進行投資,依然可以FED模型作為參考依據。
截至3月27日,A股FED(HS300)值為6.28,處于P18分位,意味著目前進行投資的勝率,高于歷史82%的時間。標普500FED則處于P7.5分位。
目前將關注以下四類機會:
一是互聯網龍頭企業。我國頂尖的互聯網公司在全球都具有競爭力,估值性價比不錯。這些公司的云計算等橫向布局都在進入收獲期,海外市場調整為這些龍頭公司提供了介入機會。而應對疫情的隔離措施又給互聯網提供了外部催化劑。
二是高分紅的龍頭公司。一家高分紅公司至少有幾個特點:估值不高,現金流質量好,負債率不高。高分紅公司代表了便宜的現金流質量好的公司,從長期角度看,分紅收益率比較高的龍頭公司目前相對低估、具有比較好的性價比。
三是看好格局向好的行業。在很多行業重新洗牌的過程中,優勝劣汰,行業格局向好,盈利水平得到比較好的改善。
四是找到被錯殺的公司。疫情對休閑消費影響較多,如餐飲、旅游、酒店等行業,接下來一兩個季度業績未必能好轉。如有逆向走強的行業龍頭,將獲得重新定價機會。
值得注意的是,港股市場作為離岸金融市場,盡管相對美股表現出了一定的抗跌性,但很大程度上仍受到海外風險資產拋售的影響,表現弱于A股。但我們相信,一旦海外金融市場趨于穩定,中國資產有望獲得較好的絕對收益,近期南下資金數據也在印證我們的判斷。